2012年5月23日 星期三

《你好‧南憶》大家怎麼說 - 蔡文榮大哥




《你好‧南憶》南藝人物誌訪問校園保全 蔡文榮大哥


蔡文榮大哥,擔任臺南藝術大學的校園保全已十餘年。居住於六甲的他,有著黝黑的皮膚和健壯的體魄,但在鏡頭前,蔡大哥憨厚的笑容卻讓我們印象最深刻。
關於南藝的評價,蔡大哥很自豪校園的環境一直都是受到外人所讚揚。雖然擔任保全常需站在第一線,但談起跟學生或家長的互動,他留下的都是正面的印象。
絕大多數的南藝人進出校門,都會跟警衛室打招呼,因此對於保全們的外貌都很熟悉。但我們卻很少有機會停下機車,跟他們聊聊天,聽聽彼此的心聲,是比較可惜的。這也是我們想­要採訪他們的原因,希望透過簡短的訪談,讓大家重新認識這位蔡文榮大哥。

《你好‧南憶》大家怎麼說 - 7-11店長胡淳雅大姊




《你好‧南憶》本次訪問的南藝人 - 7-11店長胡淳雅大姊


講到南藝人日常生活最常去的地點,甚麼都賣的7-11應該是不二選擇,而擔任店長的胡阿姨,也是經常碰面打招呼的對象。但大家可能不知道店長阿姨已經在學校工作八年,還是­輾轉換了三個職位呢!


店長阿姨最早擔任清潔人員,之後轉任五宿舍監跟兼職7-11工作,最後在因緣際會下,才成為南藝店長。


訪談過程中,阿姨回憶起校園的改變,她認為現在學校會以學生的作品點綴校園,是很好的事情。學校提供的資訊,也讓她有接觸藝術的機會。


阿姨跟學校的老師們互動都相當良好,並列舉一些曾經幫助她的老師,彼此間就像朋友一樣的相處,甚至提供協助。


因為在7-11工作的機緣,讓阿姨認識了更多南藝師生,也活絡了這間便利商店的氣氛。希望透過這部影片,讓大家能更了解7-11阿姨,有空去消費時,也別忘和阿姨打聲招呼­。

《你好‧南憶》大家怎麼說 - 文博學院黃翠梅院長




《你好‧南憶》本次訪問的南藝人 - 黃翠梅院長


黃翠梅院長給人的第一印象,是位態度親切且健談的師長。但在學術和教學上,擔任藝術史學系教職的她,則是受學生尊敬的黃老師。


黃院長談及在創校第三年來南藝的印象,是座尚未建設完全,且非常偏遠的校園。院長笑談當時通往學校,還懷疑自己走錯路繞回去,相信也是許多人的共同經驗。


儘管這座學校已經成立十多年,黃院長還是感覺少了些人味,使得原本優雅的校園顯得淒涼。院長更指出師生關係的淡薄,讓南藝儘管是個臥虎藏龍,且實現理想的地方,但各行其是­的方式,造成大家比較缺乏共同的凝聚力,是較為可惜的。


最後,黃院長希望大家能夠找回那共同的價值與熱度,畢竟,大家都是愛著這個學校的。

《你好‧南憶》大家怎麼說 - 曾旭正院長




《你好‧南憶》本次訪問的南藝人 - 曾旭正院長


只要待在南藝夠久,要不認識建築所的曾旭正老師是很困難的,因為在許多場合,南藝人會常看到曾老師的身影。


曾老師在九年前來到南藝任教,之後成立社造組,就是希望學生能用不同的方式學習。在學校還以研究生為主的年代,不但人數較少,生活機能不足,聯外道路也是尚未拓寬的狀況,­但這幾年就有很大的改變。


對於南藝的學生,曾老師期望既然來到這個偏僻的校園,會鼓勵學生們多舉辦一些有趣的活動,展現出學校活潑與熱鬧的一面。像是三年前舉辦了盛大的藝術踩街活動,讓許多南藝人­齊聚一堂,是相當難得的景象。


何謂南藝的傳統?曾老師希望由大家一起來建立,甚至提出讓大家游泳到大壩的畢業門檻,引得大家笑成一團。最後老師祝福大家要抱持一顆開放的心,才能享受特別的南藝求學旅程­。

《你好‧南憶》大家怎麼說 -舍監蘇美如阿姨





《你好‧南憶》本次訪問的南藝人 - 舍監蘇美如阿姨


不論是大學部,或研究所的新生,如果曾經住在一二宿,應該都會記得這位溫和的舍監。她,是蘇美如阿姨。


住在官田的蘇阿姨,早在十三年前就來到南藝服務,頭一年擔任打掃工作,隔年就轉任為舍監。蘇阿姨回憶最初這裡還是國樂系的空間,學生們演奏的悠揚樂聲或是嬉鬧聲,對她是很­鮮明的記憶。


提到舍監的工作內容,蘇阿姨提及南藝的偏遠,常讓她被家長詢問食衣住行各種問題,畢竟解決學生的生活起居問題,也是身為舍監的責任。印象深刻的事件,蘇阿姨提到先前宿舍差­點發生火災,因此特別提醒大家注意宿舍安全。


校園前後的改變,蘇阿姨看得也最清楚,尤其人數跟路燈數增加後,在學校能看到的星星也越變越少。


因為與國樂系學生熟識,蘇阿姨更常收到學生的音樂會邀請卡。能夠現場聆聽表演和接觸藝術,她都是感到相當自豪的。

《你好‧南憶》大家怎麼說 - 王俊明大哥




《你好‧南憶》本次訪問的南藝人 - 校園保全王俊明大哥


身為學校的警衛,乍看之下是簡單又重複的工作,但在他們的眼裡,看到的是來來往往的大學生、研究生以及老師,若要說最熟悉的陌生人,恐怕就是保全大哥。


王俊明大哥來到已經六年之久,偶而也會碰上外來客不理性的情緒與要求,但身為保全的他,也只能微笑以對。面對校內的學生,單從學生的行車行為,可以判斷其身分是大學生、高­中生或是研究生。為人熱心的他,總是提醒同學行車安全,也會熱心的為學生解決生活上的大小事。在他眼裡,南藝的學生不會打架,或許就是南藝學生的氣質。下次大家路過門口時­,也不要吝給他打聲招呼喔!

《你好‧南憶》大家怎麼說 - 李肇修校長




《你好‧南憶》本次訪問的南藝人 - 李肇修校長


十年如一日,如同校長在南藝的寫照。從南藝創校開始,一邊忙於籌備七年一貫音樂系的成立,還須兼顧音像紀錄所之課程與公務,在隨時會停水停電得非常時期裡,夏天沒冷氣是很­常見的狀況。七年一貫音樂系,在臺灣當時還是很陌生的名詞,一般家長會認為這是不用考試就能上大學的管道,因此許多家長與考生蜂擁而至,這也是令校長這16年來印象最深刻­的小插曲。


南藝在外人眼中,是個美麗但偏僻的地方,有著許多不便,但在校長眼裡,藝術創作需要靈感需要空間更需要慢下來思考。有時候方便帶來的是快速,但也帶走了許多思考的機會,有­時候我們須追求的是心靈上的進步,而非一時的快速。


談到給南藝師生的一句話,校長說到:「路要越走越寬」,來學藝術的學生,多半都抱持著自己的理想,但在多元文化的社會裡,只在自己的專業領域努力鑽研,已不是唯一的道路。­學校裡各系所的特色是如此的明顯,打開心胸去認識不同系所的同學師長,去包容不同的觀點和可能性,路才會越走越寬。訪談會後,看到校長匆忙趕去開會的背影,我們感受到的是­,是否在追求快速生活與便利之餘,也該慢下腳步沉澱心靈靜靜思考呢?

《你好‧南憶》大家怎麼說 - 劉婉珍老師




《你好‧南憶》本次訪問的南藝人 - 劉婉珍老師


劉婉珍老師,一位喜愛藝術與旅行的博物館人,在加拿大英屬國倫比亞大學獲頒教育博士學位的她,去年來到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博古所任職副教授,同時也是現任的主任秘書。
儘管在這裡還不滿一年,老師卻相當熱愛南藝與周邊的風土民情。她時常到處遊歷,並與在校師生或居民聊天。因此我們想要訪談劉老師,想了解她對南藝那不長,卻相當真誠的愛。
訪談中,熟悉博物館與社區關係的劉老師認為,南藝大就像是一座生態博物館,校園中居民與環境的互動讓她感到興趣。因此她更給了南藝八個字的評價:「山中傳奇,臥虎藏龍」,­南藝大擁有各種專業領域的人才,使得和不同人接觸都帶給她許多驚艷與感動。
劉老師最後想給南藝人的期許,就是希望大家能夠永遠不要放棄,也不要忘記當初哪顆愛做夢的心。

2012年5月3日 星期四

南藝藝術聚落 第五站 – 大崎MIGA‧壁虎的尾巴


記錄員:蔡海廣


接著,我們來到今天藝術聚落參訪的最後一站,大崎村的MIGA藝文空間,來看材質系九位大四學生所舉辦的畢業展覽,【壁虎的尾巴】。



首先我們先進入到MIGA中,MIGA原本只是大崎村中一座廢棄掉的碾米廠,但在南藝建築所社造組學生的努力之下,將原本閒置空間改造,成為一座新生的藝文空間,提供南藝學生展示藝術創作,或是音樂演奏的新興場域。而這次的展覽也是由MIGA創辦者之一,已於去年畢業的王鼎元協助舉辦。



大家踏入MIGA的展演空間,發現牆壁上畫了一幅大崎村的示意圖,有趣的是,原先平凡的房舍間,竟然多了一些英文字母,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難道我們在這裡看到的不是學生的展覽嗎?



這時候材創系的學生才開始跟我們娓娓道來這個展覽的由來,原來這九位學生不想要沿襲過去學長姐畢展辦在傳統白盒子氛圍的室內空間展出,因此想要脫離班上,來到學校鄰近的大崎農村做大膽的嘗試。這種精神,彷如斷掉的壁虎尾巴,能夠新生,並與所處環境去對話。而標示在地圖上的英文字,則是這些學生的創作位置。



聽完介紹而感到新奇的我們,接著在同學的帶領下進入大崎村,去感受這種前所未有的結合。儘管我們參觀的時間還是佈展期,但已經可以看到一些有趣的作品。



像是蕭佑任同學在老舊的房間中佈置了早期研究員的辦公桌與研究所需器材,牆壁上的研究員照片,赫然發現就是作者自己本身。蕭同學解釋這是他將自己分裂成兩個人格所呈現的情況。



另外還有林怡慧同學改造了廢棄的豬圈,成為一座動物的馬戲團,雖然當時只看見一隻動物角色的陶藝作品,但光從旁邊條玟狀的板子和斗篷,就能感受到特別的氛圍。



李佳蓉同學則在巷弄一角的圍牆內,安排了許多小紅帽故事中的角色人偶,排列成耐人尋味的形勢,以小紅帽與大野狼角色看似裝扮交換的樣態,激發大家的觀察與思考能力。


之後我們還陸續參觀了其他同學的佈展情況,看到他們在農村房舍間擺設自己的藝術創作,還是蠻佩服他們走出熟悉空間,來到農舍進行嘗試的勇氣,也祝福他們的展覽順利且成功!







2012年5月1日 星期二

南藝藝術聚落 第四站 - 徐永旭老師

紀錄員 : 侯怡諄


頂著豔陽,一行人繼續往藝術家聚落第四站前進,我們來到陶藝家徐永旭的工作室,徐老師是南藝應用藝術所的校友,畢業後便在六甲設立個人工作室,進行陶藝創作。


我們抵達目的地時,一位頂著爆炸捲毛頭的徐永旭老師出來迎接我們,徐老師的陶藝工作室挑高和寬廣的空間,規模大的像一座工廠,據曾旭正老師說這間工作室應該是東南亞最大的個人陶藝工作室。


進入工作室,看見徐老師的作品是一件件看似脆弱的片狀流動型陶藝作品,作品的材質乍看像是鋼鐵鑄造而成,每一件龐大的陶製作品既薄且充滿波浪狀的律動感,讓我聯想到或許徐老師曾經是彈古箏的樂手,因此他在創作時注入了音樂元素,讓他的作品具有起伏的動態性。

    參訪過藝術聚落的四位藝術家,發現其中三位畢業校友,在離開學校之後,選擇回到他們熟悉的地方駐留並進行創作,王福東老師也在頭社建立屬於自己的小島,也許這裡的環境遠離塵囂,藝術家可以累積創作能量,靜靜地思考與創作,且除了藝術家的工作室,我們也看見他們生活的空間和創作的結合,釋放各自獨特的生活態度。
    經過藝術聚落的參訪,感受到這些藝術家對於創作的熱度與在地的認同,讓我思考現在的我對於南藝這片土地的感覺,和往後我會如何回憶起這裡的一切。